24小时联系电话:13909862170

新闻中心

只要高考还在,教培就不会亡

又是一年即将过去,中国与世界、社会与国家、经济与我们的生活都为大问题所左右,于愕然之中,大事件与我们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
本文罗列盘点本年度发生的大事件,力争从个体的视角,去看待那些社会中的大问题。不求找到一个答案或认同,只想传递有价值的声音。

尽管教培行业已经尘埃落定,但对于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处于这个行业里的人来说,教培的故事还没说完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教培行业大约有80多万机构,其中有1000万的从业者,有七成以上,都是女性。

这些女性有大多都是高学历人才,寒窗苦读二十载,或是语文专业、或是数学专业、或是英语专业的人才。

如今,随着我国教师行业迎面遇到人口出生率下滑的历史性趋势,教师行业的过剩,也必将进一步挤压原本就内卷激烈的教育行业。


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对外发布的《中国高等教育趋势报告》来看,2023年,已经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。

北师大研究团队也做出预测,到2035年,也就是差不多十年后,全国将会有150万小学教师、37万初中教师面临严重过剩。

200万的教师过剩,过去这一职业是教书育人,转眼之间,他们可能面临即将被市场淘汰的危机之中,这个时候,教培行业或许是另一个新生。

时间回到2021年7月,教育部的一纸文件让全国数千万教培从业者夜不能寐,国内新锐一线教培机构几乎是一夜之间市值跌掉数千亿美元,一个曾有可能做到万亿级别的生意,戛然而止。

有需求就会有市场,被禁止的教培行业无法在太阳底下肆意生长,却在黑暗里悄然发光。

过去曾经的教培机构,如今转眼间做起了见不得光的生意。

宋姿就是教培机构从业人员,在一座三线城市自己的老家当英语老师,自己带好几个班,有口皆碑,一些家长甚至为她拉来了不少的“生意”。

宋姿做这一行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,双减并未影响她所在机构的生意,反过来由于双减导致明面上的教培机构无法做下去,不少父母反而更担心自己孩子的成绩,主动寻求教培机构辅导孩子成绩的父母不在少数。

宋姿所在的教培机构前身是一家网吧,哪怕是到现在也是,用宋姿的话来说就是,老板用这家教培机构掩人耳目,除此之外,进入这家机构还需要门禁卡才能进入,另外收费也非常敏锐,几乎没有发票,但即便是这样,这家机构的生意依然很好。

临近春节,孩子们也放了寒假,宋姿原本有望能够开设寒假班,这样的日子是宋姿挣高薪的时刻,据她所说,每当这个时候,带的班如果够多,底薪加上课时费,一天能够有900元的收入。

但就在前几天,宋姿告诉我她失业了,原因是这家机构被举报了。

宋姿怀疑是同行或者某位眼红的家长举报的,一开始负责人在群里告诉老师们不要惊慌,本周末的课照上,但到了周四下午又通知她们开会。

宋姿说,我在这家机构三年了,从未开过会,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。

果然,开会了结果是无限期停业,课暂时取消了,收取的费用也全部退回,不少家长得知这一消息,有的建议宋姿做家教,还有的建议宋姿自己开一个班自己做,会全程“支持她”。

面对这样的热情,宋姿直言自己都不敢相信,明明已经不准补习了,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对补习趋之若鹜,其疯狂程度一度让宋姿怀疑,学习成绩真的有这么重要?

这并不意外。

理论上,只要高考的机制还存在,那么应试教育就依然还是凭考试成绩定输赢,而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,家长需要投资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,同时补习班更好的老师也至关重要。

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它几乎是人生面临的第一道足以改变你命运的关卡,这也是为什么能够让家长趋之若鹜,没有什么是比教育更好的投资。

教培的意义,更像是高考路上的指导师,负责为学生保驾护航,只为一个更好的考试成绩。

客观来说,教培行业的存在,的确有不公平的现象,例如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资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绩,因而也决定了他们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学校。

但这种不公平,其实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,这背后更大的问题在于收入的分配不均,不同的职业之间收入差异悬殊且巨大,而市场经济决定了人们的收入差异,如果这一点无法解决,而高考又在的话,那么教培行业是无法彻底禁止的。

因为父母的需求客观存在,哪怕没有教培行业,也会有私教、小班补课、各种明里暗里的收费补习等等。

如果需求依然坚实存在,那么供给就很难彻底切断。

应试教育之下,一切都以成绩高低为标准,当成绩高低能够一个人考上怎样的大学,最终获得怎样的就业时,那么对于提高成绩的辅导,就不会消失。

高考,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。

尽管教培行业让教育变得没有那么公平,但不可否认的是,市场经济之下,人们的收入高低本来就会存在差异,如果我们不能够客观认识到这种差异性,而是一味地切断供给,那么对孩子们来说,差异依然存在。

全国每年985/211的招生名额就只有那么多,怎么分配呢?很多时候,由于父母财富收入眼界的不同,已经决定了今天再难有寒门考名校的案例出现。

更进一步父母的财富、职业,早已经能够为自己的后代提供显著的裨益,而这个时候切断教培,更像是治标,而不是治本。

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教培机构消失后,充当了一个半小学半教培机构的角色,学校自己也变着花样让孩子缴纳各种费用,美其名曰自愿。

说到底,补课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补,而在于很好迎合了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,害怕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心理。

教育的内卷,一定是社会就业内卷的具象化,如果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一直存在,那么高考决定的就是人的命运和前途,但由于高考独木桥的特性,那么在提高成绩这件事上,就自然有各种方法和路径。

于是,教培应运而生。

到今天,尽管双减明令禁止,但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,依然在见得光的地方继续发扬。

理想中的教育公平,当然做不到让每个人都考上清华北大,而是让成绩由学生的努力、天赋决定,而非贫富。

但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,真正做起来却困难万分;一个孩子的努力和天赋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环境,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,而这些品质,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身上,往往都更为突出。

教育能够改变什么,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,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一个人获得怎样的教育,取决于城市和山区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匹配,取决于家庭环境、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等,决定性的因素太多太多,以至于公平这件事,在教育内部,本身成为了越来越稀缺的东西。

而未来,这一趋势是会继续,还是会更均衡,可能谁也说不准,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,就是高考是基于独木桥,好的名校招生名额就是稀缺的,在这个基础之上,城市和农村、补习和自习,差异已然悬殊起来。